首页 > 资讯 > 艺术人生
“摄影是我寻找生命光亮的通途,为心灵寻找一扇窗口……”
作者:余海波来源: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时间:2013/4/7

河南省永城县人,1962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摄影专业,现为深圳市职业摄影协会会长、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商报图片总监.
1986年《远古的梦》“国际和平年全国摄影大赛”最高奖——国际和平杯;
1988年《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系列)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个人风格”类最高奖,理论界称之为“中国超现实主义影像的先声”,获首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
1994年《马街书会》德国群展;
1999年获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
2001年获得中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
2005年《夜晚的呼吸》(系列)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
2006年《大芬油画村》获第49届荷赛艺术类二等奖,第二届华赛艺术类金奖;
2007年《通途》系列英国V&A博物馆计展,德国、中国摄影家10人展;
2008年中国最具影响力摄影家专集发行(邵华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美国探索频道拍摄播出纪录片,《夜晚的呼吸》(系列)美国巡展,《大芬油画村》波兰国际摄影节,中国矿工家庭》(系列)美国休斯顿摄影节,《大芬油画村》法国文化遗产展,《延伸的距离》(系列)北京宋庄中国当代艺术展;
2010年  北京798艺术区个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大芬油画村》苏黎世民族博物馆展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播出纪录片;
2011 年 《 矿工家庭 》 系 列 三 影 堂 《冰十煤》摄影展,《大芬油画村》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建馆75年典藏展;
2012年《大芬油画村 》纽约“ 腾飞的巨龙——中国当代艺术精品展”,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变时期,也是我人生的黄金时代。记得当年在北京胡同里,时常可以看到民间实验话剧的表演;还有青年人系着长围巾穿着中山装在四合院里排练《我的中国心》;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美国艺术家劳生柏的波普艺术吸引着国人的极大注视;米兰·昆德拉的到来,盗版渠道大量西方电影和音乐的进入,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释放的全新过渡。那时候,我幸运地遇到了一些艺术家和摄影家,是他们启迪了我的艺术理想和生命追求。
  1982年我从版画转向了摄影语境的呈现,一个充满了感召力的影像世界引领着我前行。从此,摄影成为我寻找生命光亮的通途,为我的心灵寻找一扇窗口。
  1985年以前我的摄影创作,沉浸在对生命本体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体验中表达,这个时期的作品《远古的梦》、《生命的呼唤》、《基石》等,多是一种象征性意味的作品,对人类命运及其生存之意义的追问。《远古的梦》通过对影调的特殊处理实现高反差效果,动荡如思绪的石纹形成沉重的梦幻引向遥远的过去暗示一个从古至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峙、冲突和抗争。后来,我在校园里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开始从象征影像表达进入到超现实意象表现,更多会沉寂于形而上的思考,创作了超现实主义作品《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系列。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去接近理性的诉说。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和情感的认识实际是一系列不断扩大的体验,一系列非逻辑的直觉、顿悟和发现。
  1989年从武汉大学摄影专业毕业后奔赴深圳,亲身经历了从封闭进入开放时代的进程,参与了南下移民涌向深圳的寻梦经历。于是,我把视角投放在了社会风景之中,用纪实摄影方式,发现超现实般的客观现实。
  我和所有的移民一样,一边游泳,一边奋身瞄准目标。所以说我的镜头里更多的是在拍摄我自己。
  深圳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对传统方式的颠覆和裂变,我在感动和敬畏中参与和发现生命体从精神到物质面临的压力,人性在金钱、物质、欲望、消费的横流中的突出呈现。我如同一个穿越在城市里的幽灵,不停地造访着各种快乐、忧伤、孤独、期盼、破碎、挣扎与失落,让魑魅魍魉似的灵魂在黑白底片上留下记忆的轨迹。
  摄影对我来说是梦想与现实冲实中凝结,也诱惑我对生命无穷地追问。摄影如同生命的一面镜子让我找到观看态度,在面对复杂的进行式中选择观看,寻找生命光亮的通途,为心灵寻找一扇窗口。
  在一个太繁忙的城市里,一切充满着可能性。人们在消费物质的惯性中,去体验摩天飞轮、天地大蹦极等带来的短暂刺激,在极端分裂中延缓生命本体的自然天性。幸运的是我一直用摄影的方式为我所经历的通途留下轨迹,也从摄影的观看与呈现中领悟着时光所带来的生命认知。

余海波作品之一

余海波作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