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理论 > 【个人随想】耕海——参加《山海情韵——郭小宁摄影展》随笔
【个人随想】耕海——参加《山海情韵——郭小宁摄影展》随笔
作者:关中牛来源:关中牛时间:2017/12/27

微信图片_20171227171259.jpg



关中牛,陕西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半阁城》、《天藏》等。12月23日,关中牛老师到广州参加了《山海情韵——郭小宁摄影展》,并到深圳拜会了知名摄影家黄东辉老师。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汉子,一个专业“码文字”的大作家,但对摄影一窍不通,跟郭小宁主席也素昧平生,这一南一北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而这位摄影领域的门外汉又能写出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呢?且看看牛老师的《耕海》吧:




微信图片_20171227171316.jpg

《耕海》手机翻拍


一张摄影图片,却能令人伫思。

海滩,破碎的礁石上,一个佝偻着的中年身影,执着一柄手网在捞小海。远处,波光粼粼;近处,石堎陌阡。作者为之命名:“耕海”。

耕,这个汉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山坡上的庄稼,或者北方辽阔的黄土地,以及木犁和黄牛。然而,面前的图片,分明是一片静海。

这仅仅是郭小宁先生的影展上,人们所看到的众多颇令人震撼的展品中的一幅作品。

毫无疑问,郭小宁先生是海边出生并长大、一路走出去,又折返回故土寻根问祖的人。她的主题“海约”,都是有关海的故事和一些有关海边生活的人们的生活场景。看到这些陌生的画面,让我这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旅者立刻想到了一段渔民和农人之间的对话。

农人问:你的父亲死于何处?

渔民:他死于海上。

农人:你的爷爷呢?

渔民:也死于海上。

农人:那,你为什么还天天出海!

渔民:我也想知道,你的父亲死于何处?

农人:炕头。

渔民:爷爷呢?

农人:也死于炕头。

渔民:既然你的祖辈都死于炕头,你每天还怎么敢睡在同一个炕头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让郭小宁先生的“耕海”大大地缓释了其间的疑问。无论我们生身何处,头上这一轮太阳永远都在照耀着我们脚下的山或海,送给每个人的都是迎来送往着的日出日落。既然要生活,你就得耕耘。这样才会有繁衍、温饱、收获和形而上的艺术。


微信图片_20171227171320.jpg


《耕海》,这样一帧混淆了山海观念的作品,好就好在它给我们深刻地解释了岁月。或者,要不是因为匆忙,我和郭先生两个来自不同生活地域的作者都应当多坐一会儿,这场遥远的渔耕对话绝对会增添一些新的时代内容。

郭小宁先生是一个省级群众艺术团体的负责人,说她是个做官的毫不为过。可是,她还是一位舞墨弄笔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摄影人。她具有把自己的思想倾注于一张普通的摄影作品、让读者和她的心脏一起跳动的取悦能力。于是,在一个同时又具有一切美女要素的女子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奇迹就不足为怪了。

这就是艺术的感召。当然,郭小宁也是有资格从事这一职业的人。


微信图片_20171227171323.jpg


长期以来,鄙人曾受到一句看似权威的官场大话的蛊惑,说东南沿海的现代城市,已经是一片荒芜的文化沙漠。可是,就在同一天,我们参加完郭先生的摄影展揭幕,一行从广州驱车去往深圳的途中,同车的乡友党先生在微信上看到,我所熟悉的两位北方作家居然正在深圳签名售书。事实上,大都市读书的人口比例的确要比那些相对闭塞、被美化成“文化厚土”的小县城的人群要高得多。大都市的书店,那些人头攒动的场景如果被疑问是某种策划,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在北方去做?至少,雇几个民工的人力工资和场地租用,也比这儿要便宜得多。


微信图片_20171227171326.jpg


晚上的深圳,宾客坐在一起,其身份的殊异亦令人称奇。我是个纯正的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对面坐的是潮汕本土陪同而来的文友方先生,主人却是深圳专注微软的商人、后又改行办学的黄先生。这个黄姓朋友,祖籍江苏,父母闹革命后居留东北工作,他“只好”生在长春了。好多年前,这个人居然放下手里的铁饭碗辞职下海来深圳创业。有趣的是,宾客之间扯的话题,居然是远在青海隍南某个寺院里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喇嘛所经历的心旅故事,如何在我们这些来自大江南北的“文化人”操作下让其“面世”的大讨论!

于是,我就在想,守着一隅贫瘠坡地的自耕农,是无法理解辽松平原那种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所产生的丰硕成果的。一样,垂钓于河汊的守望,绝对想不到几十艘大鱼轮齐心协力会拖回一只

山一样大的鲸鱼!沿海都市化的结果,就是集聚了优秀的人群。他们来自于这个星球的各个不同地域,都有着人类优秀的基因。文化、文学、以及相关的艺术产品,需要优秀的人群用优秀的大脑群体,才能做出优秀的抉择、加工,产生出优秀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27171329.jpg

关中牛与郭小宁主席在影展上合影


说白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各类艺术,更接近于欣赏它的优秀人群。

郭小宁先生的摄影艺术,正是来自于那些曾经的存在、比较原始的素材积累,经受过人类都市这种大背景对作者本人几十年的熏陶之后,再利用手中现代化的声像工具制作,呈献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精神大餐。有关光影运用的得失,那是摄影专家们评论的事情。

读者,只需要扑面而来的震撼和感动。